闲谈古代粮秣田产心有所感(第2页)
秦末乱世,百姓流离失所,农业凋敝,这个因在秦末种下,但是果子让汉初的百姓承受。
高祖时期,“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
等到了惠帝时候,这个钱数更是往上翻了一倍。
公元前201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
。
而这个数字只是数字,想要买到,需要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纯的钱,直到文景之时,这个数字才被拼了命的两个皇帝压了下去。
之后的粮价基本上保证在了一石数十钱的地步,而这个数字,也就代表着,当百姓交了高达五到七成的税收之后,想要填饱肚子,需要将所有的农闲都利用起来。
然后男工女织,这样才能勉强让一家人活下去,这个前提是没有灾难。
所以曾经有不止一次,不止一个人对中国这片大地上说出来过一句话。
没有人能够养活的起这中国的老百姓,人太多了,土地太少了。
靠海的盐碱地,云贵的山田,四川的山间,大量的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还有青藏高原,沙漠和盆地。
这些地方全部都是无法大量种植的地方。
这些地方的百姓,甚至还需要大量的粮食从外地运送过来。
而一旦出现了天灾人祸,战火纷飞,那么这天下的百姓就会出现恐慌,就会出现无奈,就会担心。
();() 就如同一个无限循环的漩涡,让自己越陷越深。
这是曾经的中国,曾经的华夏。
某个亩产万斤的年代这里不敢多说,便不做评价,但是有一个老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让中国的农田成功的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真的让中国的农田填饱了中国老百姓的独子。
公元2000年,中国的粮食打到了第一个巅峰,亩产七百公斤。
公元2004年,中国的粮食再次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亩产八百公斤。
公元2011年,中国的粮食终于来到了亩产900公斤的数字,虽然这仍然是中原田垄的产粮,虽然这是理想状态下的试用田。
但是中国的粮食,终于能够抗住天下悠悠之口。
当年ABCD四大粮商在世界纵横,肆意执掌世界粮价,掐断一个又一个国家的粮食源头。
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世界,什么此时新时代的经济战,要么听话,要么放弃国家所有信用彻底没落。
这个选择,让无数国家惨痛而还。
而那个时候,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有内地粮食产业抗住了这一场侵略。
而其中最让人惊讶的,就是被称为人口大国,田垄不肥沃,土地不算多的中国,而中粮也是那一战的胜利者。
其中诸多商战手段,我就不用多说了。
因为我也不知道。
说了也是瞎说的话我就不要多嘴了,但是在这场大战之中,国家储备局,国家粮食储备这两个词语让世人铭记在心。
一个缺粮几乎成了代名词的地方,竟然可以用粮食打价格战,打生死战。
最后对手有没有尽全力我不知道,最起码到现在,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能够买得起自己的饭。
我写小说喜欢写一些阴谋诡计,但是我更喜欢写感情戏,一些看着比较真善美的感情戏。
或许是因为有人和我说过这么一句话。
孤阴不长,孤阳不生,有阳光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我们可以深处黑暗,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阳光。
我们也可以深处阳光之下,直视黑暗之中,却不能只看到黑暗,忘记身上披着的暖阳。
人生苦短,不要求及时行乐,却也要心存希望才是。
我不想在微博或者微信上打出一个图片,说上一声走好,因为大家都知道,或许我们嘴上会说,我们会铭记一辈子。
但是到了明年,或许我们其中八成之人都会忘记今年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就是个职业写手,我会在我所有的小说中都写一篇通稿,写一篇闲谈。
希望日后所有看到这本书的人,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能够再想起来,他的丰功伟绩。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人,但是总人有我们是真的离不开。
请记住这个今日之后,就会永远成为历史的名字,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