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第1页)
唐启阳私下和徐兰说:“看来我还要多写富有后修桥铺路,行善积德的故事。”
世间绝大数人是趋利,你要是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没有几个富人理你,说不定还有人嘲笑你,你要是说行善能积德,下辈子投好胎,诶,他们就能上心。
徐兰和他说:“也多写陪葬金银珠宝无用,到阎王殿有用的是功德阴德。”
若是有条件的人都厚葬,将许多金银铜钱陪葬,长此以往民间流通的财富变少,引起严重的后果。
唐启阳笑:“好啊!”
各地服徭役的人相继到达咸阳渭河南岸,从大石桥上经过的人发出惊叹:好大的石桥,本身在南岸没有经过石桥的人也想办法在桥上走一遭,不枉大老远地来。
役夫们搭棚子的时候唐启阳去看,和他们聊天,问他们家在哪儿,家里种水稻多还是麦子稷多。
役夫们看唐启阳虽然很和气但穿着很体面,拘谨回答,唐启阳提醒役夫们注意卫生,他走后管着役夫的工头告诉他们:那是长丰侯,也就是唐君!
唐君,令粮食增产,种出棉花的唐君?
唐启阳做出无数的东西,令农民记最深的是粮食增产和种出棉花。
役夫们兴奋不已,和唐启阳说过话的人更激动不已。
第二天再见唐启阳眼神热切,唐启阳微笑和他们挥挥手回应,再去别的地方和人聊天,这些人已经知道他的身份,高兴和他搭话。
早来的人搭完棚子便马上开工,每天都有人到达,唐启阳每天都去转一转看一看,和人聊天,提醒役夫们注意卫生。
唐启阳的所做所为很快在咸阳城里传开,人尽皆知,了解他的人只能无语,其他不管天生富贵还是从底层爬到高位的李斯都无法理解唐启阳的做法,不解他为何去关心那些低贱的人。
扶苏当然也不理解,他读过很多书,认同儒家主张的思想,但他是从统治阶层视角看问题,而不是从普罗大众的视角。
唐启阳曾教他不懂就想办法问,于是见阿父的时候问阿父:“父皇,唐翁为何喜去和役工聊天?”
嬴政说:“你想知道自己去问他。”
扶苏:“唯!”
这天上午,扶苏骑马到工地找到唐翁,跟在他身边,晚一些后两人骑马去风溪庄,到风溪庄进四合院,在井边洗手后进堂屋。
王业的姨婆陈燕很快给他们上茶后退下。
茶过一巡,唐启阳问扶苏:“你来找我有何事?”
扶苏回答:“我听说唐翁天天去和役夫聊天,心里不解。”
唐启阳说:“我原本和他们一样,是普通老百姓。”
然后问他:“天下最多的人是什么人?”
扶苏知道唐翁兰媪很早以前的事,听唐翁说他原本是普通老百姓心里不好意思,马上说:“黔首。”
唐启阳又问他:“你读过荀子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吧,对这句话有何感想?”
扶苏回答:“读过。”
然后迟疑说:“我不明白黔首手无寸铁,如何能覆舟?”
唐启阳看着扶苏还带青涩的脸说:“老百姓不是手无寸铁,必要的时候,镰刀,柴刀,锄头,斧头,棍子,石头皆可成为武器,你也不用害怕,其实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只要安稳地过日子,只有在很多人无立锥之地,无法护着家人的时候才会豁出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封建社会的老百姓都很苦,尤其是唐以前的老百姓,到唐朝唐太宗的时候才比较注重老百姓,关注民生。
尽管嬴政有他们的影响也不会真心关注老百姓,会给役夫发工钱是权衡利弊的结果,给役夫发钱能安抚役夫的不满情绪,令他们感激皇帝,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役夫有钱带回家用部分钱买盐糖,钱流回官方手中。
扶苏听后若有所思,镰刀和石头皆可杀人,能杀人的物件便是兵器,什么情况会出现很多人无立锥之地,无法护着家人?
唐启阳继续和他说:“会出现很多人无立锥之地,无法护着家人说明社会矛盾已经很严重,贫富分化太厉害,土地和财富在少数人手里,那些人豁出去起事未必成事,但有大家族啊,若天下重新烽烟四起,诸侯割据的局面,是不是很像三十多年前?”
扶苏点头,瞬间压力大增,父皇虽然还未立太子,但只着重培养自己,目的不言而喻。
唐启阳微笑和他说:“你还小,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要去经历,不用焦虑,你阿父很健壮。”
扶苏脸上露出笑:“唯。”
徐兰背着药篓进来,看堂屋的里扶苏微笑说:“扶苏来了。”
扶苏站起来走到门口揖礼:“兰媪采药回来了。”
徐兰放下药篓笑回:“嗯,你这些天过得可好?”
扶苏觉得兰媪问话另有深意,脸微热回答:“很好。”
徐兰:“那就好。”
徐兰洗手回房换身衣服再出来和他们说话,扶苏和唐翁兰媪舒心用午饭后方回城。
唐启阳继续去工地看刚到达的役夫,跟他们聊天,还跟大小工头们说:“若有人生病要注意,让人去看病吃药,我家今年种了很多姜,天气更冷的时候去我家拉姜。”
关中有五万多户,这里有五万多人,这是感冒能要人命的时代,不小心出现流感会很糟糕。
大小工头也害怕出事被问责,满口答应。
国庆日
稻草和茅草很容易着火,虽然说官方安排搭的棚子每排隔着三米远,唐启阳还很担心会引起火灾,所有人到齐后他还偶尔去各个工地转一转,天冷的时候叫王业拉两车姜去分给各个厨房点,让做饭菜的人做饭的时候多放些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