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背锅王妃被赐死57(第3页)
而百官们是直到彻底离开皇宫,才松了一口气,有种捡回一条命的感觉。
回去后更是三五成群,私下商讨。
“那位似乎变了许多。”
“确实变了许多,我原本以为可能小命不保,没想到竟然活着出来了。”
“没跟你开玩笑,我是说真的,光妃他们一家可是逼宫造反,逼宫造反妥妥十恶不赦之罪,过去哪怕不是十恶不赦之罪,那位都大概率族灭,这次竟然仅仅只是贬为庶民流放,也太奇怪了。
舍不得杀自己儿子就罢了。
可对其他人什么时候这么仁慈?”
“确实,以前有些太监宫女犯了错都是直接杖毙,可这次陛下一个都没杖毙,仅仅只是把他们拉到慎刑司去。”
“难不成是年纪大,心肠变软了?”
“兴许是被太子的死吓到了。”
“也不知哪方势力,胆子这么大竟敢刺杀太子,我觉得你们暂且还是不要太乐观,这恐怕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这话我认同,太子被刺绝对不可能就此揭过,诸位乃至于诸位背后的势力应该与此事无关吧,若是有关,咱们还是最好早点绝交,或者送几个孩子隐姓埋名,乃至于改名换姓去别人家。”
“无关无关,肯定无关。”
“应该不会是我们动的手,太子仁善之名向来远扬,大家都认为太子继位之后,最起码也是个太宗文帝,我们要真想干点什么,那肯定也是让太子早日登基,怎么都不可能刺杀谋害太子。”
“等等,我有个大胆想法。
谋杀太子的不会是其他王爷吧。
当今可一向觉得他那些个儿子兄友弟恭,彼此关系和谐的不得了,如果他要查到是某王爷刺杀谋害太子,打击可能比太子薨逝还大,是不是这个理?”
“越说越吓人了。”
“既然刺杀与我们无关,那我们还是别再关心这事了,赶紧讨论一下等诸位藩王进京之后,我们该支持谁吧。”
“主要也就几个年长嫡子,其他的应该用不着考虑,但那几个年长的嫡子王爷可没一个是善茬,哪个没领兵对外出征的经历,估计跟武将勋贵更亲近。
要是他们上位。
对我们文官可不是什么好事。”
“可惜当今已经明确否决了让皇长孙做皇太孙的可能,不然咱们兴许还可以推皇长孙上位,做皇太孙。哪怕年纪小点,可能需要太后垂帘,可太子妃全家也与我们文官是一体的,怎么都比那些与武官勋贵更亲近的王爷上位强。”
“也不一定,在陛下已经否决让皇长孙做皇太孙的情况下,以礼法论,无疑是二皇子魏王,最有资格做新太子。
我们只要设法抹黑魏王就行了。
甚至于伪造线索,让当今陛下怀疑太子之死与魏王有关系,到时候陛下肯定会觉得不能让魏王做太子,可如果跳过魏王,让其他王爷做太子的话,那无疑就破坏了嫡长制,变成了选贤选能。
但太子一旦选贤选能。
那可就太危险了。
毕竟一个人是不是贤明,有没有能力判断的标准太多,也太不准确了,皇子之间必然会因此争斗不休,影响兄弟间关系,为以后的夺嫡埋下恶果祸根。
由此便可以引出最好坚持嫡长制。
毕竟一个人是不是贤明,着实不好分辨,但一个人是不是嫡长子嫡长孙。
无疑还是相当好分辨的!
既然太子死后便是新嫡长子的魏王不行,跳过魏王又会破坏嫡长制,咱们再去力推皇长孙这个最为正统不过的长子长孙,去做皇太孙,遇到的阻挠应该会少上许多,你们觉得计划怎么样?”
“有点意思。”
“兴许可以试试,要是再来一个武帝的话,我们这日子就要没法过了。”
很多官员是真的受够了在天武帝手下干活的日子,但太子表现不错,所以让他们坚持干下去的核心动力就是,过些年太子继位,大家就有好日子过了。
可现在太子突然被刺杀死亡。
天武帝疑似还想找个马背上的王爷做太子,大家如何不慌,不琢磨破坏。
当然了,这些主要是文官,武将和勋贵的想法与他们并不一致,武将觉得有个知兵懂打仗,甚至上过战场的王爷做太子也挺好,至少不会太亏待他们。
勋贵的想法则更复杂点。
因为很多勋贵是有跟各地王爷联姻的,他们自然更想支持自己的女婿,所以不少勋贵相当积极的派人赶去各地王府,询问自家女婿是什么想法,需不需要提供什么帮助?大家合作共赢嘛!!
只不过信息传递速度太慢,各地藩王是直到六七天后,才陆续收到消息。
先收到太子遇刺死亡。
以及天武帝中风不行了的消息。
还没商量好要不要违背藩王无诏不得入京的规矩,领军回京夺嫡,天武帝没事,并招他们进京,重选太子的旨意就来了,前后内容差异,导致不少藩王有些忐忑,甚至怀疑京城出了啥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