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带我去远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42章 无愧于历史(第4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直到半个多小时后,电影才正式开始放映。

《鸦片战争》片长2个半小时,几乎抵得上一般商业电影两部的时长,但放映期间在场嘉宾没有丝毫觉得冗长、无聊的地方,电影放映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

放映后的采访环节,众多嘉宾面对记者给予了电影一致好评。

“林生投资《鸦片战争》是否担心过英国方面的反对声音?”

有记者抓住了林朝阳。

面对记者的刁钻提问,林朝阳面色从容,“我想英国人不应该反对。

能够正视和反思历史才是明智的国家。

当年《辛德勒名单》在德国公映,时任总理还到场观看。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英国人应该向德国人学习。”

林朝阳和陶玉书来港多年,除了最早那一两年,少有在公开场合发声的时候。

今天《鸦片战争》首映,他壮怀激烈,忍不住多说了两句,他非常清楚这些话被放到媒体上之后会引起怎样的反响。

果不其然,次日《鸦片战争》的首映成了香江最火热的话题,林朝阳的那一番言论也成了几家重量级媒体的头条新闻。

距离7月1日还有不到一周时间,任何有关于回归、英国人、内地的新闻都会成为港人们热议的焦点。

首映礼第二日,《鸦片战争》在香江正式上映,有着庆贺回归的热度加持,成千上万的香江观众纷纷涌入戏院。

内地、香江上映之后,谢靳、章艺谋和电影的一众主创不敢怠慢,接着飞往日韩和东南亚等国。

《鸦片战争》这两天将会密集在多个国家上映,他们自然也要前往宣传。

两地首映礼后,《鸦片战争》口碑逐渐出炉。

不出意外,内地媒体对于这部电影给予了超高的评价,认为《鸦片战争》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电影拍得很精彩,大气、厚重、严谨、平实,而最可贵的是它能平心静气地回顾历史、实事求是地检讨国耻。”

“《鸦片战争》的诞生绝不仅仅是为了庆贺香江回归,不,更重要的是为了反思这段历史,使我们在反思中更加树立起一种自主自强的精神。”

“《鸦片战争》的上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也可以拍出大制作、大投入、高质量的巨片,它不仅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电影精品,更是对历史的真实再现,一部可以传世的经典电影。”

而在香江媒体当中,《鸦片战争》也取得了较高的评价。

但除了《大公报》《文汇报》等少数几家媒体把重点放在了电影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味上之外,大多数媒体的评价和观点还是从内容本身出发。

整部电影格局宏大,视觉效果壮观,更兼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堪为华语电影历史巨片之表率——《明报》

《鸦片战争》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并未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说教,而在于它尊重历史、尊重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

导演除了讲好故事本身,两位大导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色彩与构图的诗意表达上,构造了一幅极具东方审美已经的光影画卷。

令无数观众为之震撼,也为华语电影古装大片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天天日报》

《鸦片战争》赶在回归之际上映,又撒下了重金做宣发,本身就吸引了大江南北,数以亿计百姓的目光。

媒体口碑的一致好评,又再次为《鸦片战争》增添了几分热度。

香江上映首日,票房即破200万。

上映三日,累计票房达到628万港元之际。

内地方面票房统计出炉较慢,但据发行方中影反映,《鸦片战争》在燕影、广州、沪上等多个城市的电影院上午场上座率就已经高达7成以上,下午和晚上更是场场爆满。

据《钱江晚报》记者报道,《鸦片战争》上映第1日,杭州十三家影院同时放映该片,整天5万张电影票被热情的群众一扫而空。

为了购票,观众们在电影院门口大排长龙,现场人山人海。

“……在杭州剧院门口,一拨拨的观众揉着流泪后发涩、发酸的眼睛,走下了台阶。

此时,他们头顶上是湛蓝的午后晴空,而心境依然沉浸在屈辱的历史里,神色严肃……

一位观众动情地说,一个民族饱尝过屈辱,就更有理由诠释什么是强大,更有理由树立民族的自尊和自强意识。”

乘着香江回归的热潮,《鸦片战争》的放映规模创造了中国电影新的记录。

仅是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牵头组织的中华院线便有300多家影院放映了该片,各省、市院线的放映规模加在一起更是多达近2000家。

上映四天时间,《鸦片战争》掀起的观影风暴席卷全国。

正如6月30日当天《人民日报》所评价的那样:

《鸦片战争》极大的激起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成为香江回归之际最好的献礼。

在这样重大的历史时刻,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做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贡献。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