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横山羌大辟凤穿花琼矢镞九落锦斑鸠(第2页)
宋军攻夏最直接的难题就是瀚海和地形导致难以采用高效率的后勤工具,只能依赖驴驮人负,大量的后勤人员使后勤线漫长脆弱,也加剧了消耗,而西夏依仗坚城是耗死宋军的主要手段,后来这二十四苍狼更是偷偷的替西夏挖河灌营,把宋军击退了。
可以说,西军部队里面听说过这臭名昭着的二十四苍狼,没有一个是不气恼的。
不过,横山羌人现在的势力大不如前,在宋哲宗年间收复了横山,当初神宗皇帝死得也早,死时哲宗才八岁,八岁的皇帝登基,就由强势的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了,高滔滔一改神宗皇帝的所有国政,废变法,启用旧党司马光这帮鸟人,甚至连神宗皇帝好不容易打下的河湟之地都要放弃。
好在是到哲宗十六岁,高滔滔终于死了,十六岁的皇帝亲政,大家以为一个娃娃皇帝不会有啥作为吧,结果他们全都错了,哲宗一亲政,就贬拆了旧党,任用新党章惇,曾布等人,重启青苗法。对外,采取强硬措施,作用王厚收复了青塘,并招纳横山羌,收复横山,压得西夏喘不过气。
可惜宋哲宗死得太早,二十四岁就挂了,没留下子嗣,好象只生了个女儿,死得又太急,大臣们只好找来躁急的端王来当皇帝。
按说宋徽宗再度对西北用兵,先就应该收复横山,因为横山地区地形崎岖,部落组成错综复杂,当地居民也往往受各种因素影响在两国之间摇摆。
在元昊留头不留留不留头的剃令数十年之后,横山地区仍有被记录留着类似藏人辫的部落,也反映部落制下夏人对当地的管控并不能像编户齐民那样如臂指使,而整个朝廷不知道抓住这个矛盾吸取横山羌人的支持,反而让西夏整合了横山羌人的大部分力量,真是让人扼腕长叹。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当时一些宋人的眼里,横山一带的地理环境是相当恶劣的,无有水草、不毛之地、地居沙卤、流沙险恶。。。。。这构成了很多文人与边将对宋夏延边地区的描述,宋徽宗一听,就不要了。
而实际上,在西夏的经营下,横山地区的农业规模颇为庞大:德靖七里平山上,有谷窖大小百余所,共约八万石,桃堆平的“国官窖”
是“密密相排,远近约可走马一直”
,石堡城“夏人窑粟其间以千数”
。至于葭芦、米脂地区,有人们艳称的“歇头仓”
,“良田不啻一二万倾,夏人名为珍珠山、七宝山,言其多禾黍也”
,宋军攻破米脂寨后,夺得谷物一万九千多石。如此丰富的窖粮,有效地保证了西夏攻宋军队的粮饷补给。“缘边与贼山界相接,人民繁庶,每来入寇,则科率粮糗,多出其间”
。
农业生产的繁荣保证了粮饷的补给,而横山可耕可牧的特点又使夏人传统的畜牧业突飞猛进。“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
,正是当地半农半牧经济高度达的写照,横山牧业兴盛,各部普遍保有大量畜群。咸平三年,延州报告,张崇贵等“破蕃贼大卢、小卢等十族,禽获人口、羊马二十万。”
而元丰四年,正值宋军五路伐夏之际,曲珍“于西界大里河北接应西界领讹麦等十余人,并家属数百口,牛羊驮马近八千”
,以上事实反映了这一地区畜牧较强的生产能力。
而且横山东部的葭芦山出产铁矿,出于制造兵器和农具的需要,早在元昊时期就开始在这一地区设立"
铁冶务”
,从事铁矿的开采与冶炼。乾顺时“恃茶山盐铁之利”
宋人范育也谈到:“西贼所恃,茶山铁冶竹箭之府。”
另一个重点是采盐业。西夏东部的灵、会、盐三州是重要的采盐区,尤以横山地区盛产青、白盐的盐州为第一,是西夏的重要财源之一。
西夏政权建立后,随着国家对青、白盐生产的垄断,其生产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岁调畦夫数千”
,年产量至少达十万斛之多,元昊时“数州之地,财用所出,皆仰给青盐”
。
这些盐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从横山附近的大盐池里面来的,甚至采挖了一千多年的盐池,到了那支陕北的队伍手里,盐还能挖好几百年呢……
就这样得天独厚的宝地,宋朝拱手让出,不屑一顾。
他们根本想不到,在千年后的陕北大地之上,还有一支部队悄然崛起,从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之势……
“姑奶奶就不信了!”
仇琼英见石子打不到他星星折罗,而且这星星折罗连正眼都不看她一眼,真心是气得不行,当场使出飞石绝技里面的“九落锦斑鸠”
,就是把这双手里连续出九枚石子去打击对方。
这石子虽然说力道和威力不如飞刀箭矢那么大,但是九枚石子一起打在一个人身上,如果没披甲,打死也是很正常的。